当前,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,自身抗体检测已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。但国内由于90%以上的实验室长期依赖落后的定性检测方法,因此自身抗体定量检测的观念和意识远远滞后于检测技术的发展。小编在此就自身抗体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意义和价值,以问答的形式做一番梳理和总结。

三甲医院A:抗核抗体谱定性检测报告单

三甲医院B:抗核抗体谱定量检测报告单



图2.定量检测对于“灰区”的精确界定示意图
大量研究表明,定量检测在疾病活动度及治疗效果监测领域发挥总要作用和价值。小编借此机会列出几篇代表,以飱读者。
1、 Aggarwal R, V. Oddis C, Goudeau D, et al. Autoantibody levels in myositis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clinical response during B cell depletion with rituximab. Rheumatology. 2016; 55 (6): 1-9
文章结论:抗Jo-1抗体的量值水平与疾病发展结局具有高度相关性,提示该抗体是监测疾病活动度的良好标记物。
2、Gregorio GV, McFarlane B, Bracken P, Vergani D, Mieli-Vergani G. Organ and non-organ specific autoantibody titres and IgG levels as markers of disease activity: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ldhood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. Autoimmunity. 2002;35(8):515-9.
文章结论:检测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抗体(包括ANA、ASMA和抗LKM-1抗体等)以及IgG球蛋白的水平可作为AIH(自身免疫肝炎)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。
3、Flisiak R, Pelszynska M, Prokopowicz D, et al. High concentration of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 predictsprogressive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. World J Gastroenterol.2005; 11(36): 5706-9.
文章结论:抗线粒体M2和M4抗体高滴度且碱性磷酸酶(ALP)水平升高的女性具有极高的PBC发病风险,定量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应作为PBC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临床措施。
4、Nakamura M, Shimizu-Yoshida Y, Takii Y. Antibody titer to gp210-C terminal peptide as a clinicalparameter for monitoring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. J Hepatol. 2005; 42:386–92.
文章结论:连续定量检测抗gp210抗体有助于监测UDCA(熊去氧胆酸)治疗效果以及确认晚期肝功能衰竭的高危患者。
分别为:
第三条: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建议以定量或半定量的方式表达;
第八条:抗dsDNA抗体作为SLE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之一,应定期进行定量检测;
第十一条: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之一,建议对抗PR3及MPO抗体定期开展定量检测;
自身抗体检测尤其强调临床与检验的高度协作和密切配合。很显然,临床对于自身抗体定量检测具有明确的需求,但国内90%以上的实验室却只能为临床提供定性检测报告单,这也形成了临床需求与检验发展不匹配和不协调的现实矛盾。

图3.通过绘制Levey-Jennings质控图实现定量检测精确质控(小编备注:定性检测根本无法实现自身抗体检测的精确质量控制)
此时,在定量报告单解读时不仅要关注抗体的阴阳性结果,同时还需要关注抗体量值的水平。而抗体量值水平的高低可结合S/CO比值(即样本测值与检测临界值的比值)进行判断。抗体量值水平的高低及对应的临床意义如表1所示。首诊或初次接受定量检测的患者报告单解读举例如图4所示。

(小编备注:S/CO比值:即Ratio of Signal or Sample to Cut-off,系指信号或样本与临界值的比率。)

图4.首诊患者自身抗体定量报告单解读举例(小编解读:患者因持续发热,到医院急诊接受治疗,但仍然高烧不退。主治医生提出ANA抗体谱的定量检测申请。检测结果显示,患者抗RNP/Sm(>400 RU/mL)和Sm抗体(101.17 RU/mL)的强阳性,同时抗dsDNA抗体为11.8 IU/mL的临界阳性。此时,定量检测给予临床大夫强有力的诊断依据。更重要的是,当该患者接受相关治疗(如免疫抑制治疗)后,还可以结合抗体量值的改变具体判断治疗的效果及疾病的进程。)
住院复查及出院随诊患者(或接受至少两次以上定量检测的患者)
对于住院治疗或出院随诊的患者由于接受了相关的治疗措施,因此对于定量检测报告单的结果解读时,应尤其关注治疗前后或两次检测前后的抗体量值改变幅度。此时,借助两次检测前后的抗体量值比值(Ratio)即可判断抗体量值水平的改变幅度。量值水平改变幅度及对应的临床意义如表2所示。治疗前和治疗后两次定量检测报告单的解读举例如图5所示。

治疗前

治疗后(小编解读:患者被明确诊断为肾小球肾炎,住院接受治疗。主治大夫在开展药物治疗前后(间隔10天)分别申请ANA抗体谱的定量检测。患者首轮检测抗CENPB(>400 RU/mL)、SSA/Ro60(295.94 RU/mL)、Nuc(106.08 RU/mL)和dsDNA(45.16 IU/mL)等抗体均为强阳性。经过治疗后,二次检测结果可见上述抗体的量值出现了轻微的上升。此时,若患者的临床表现未见明显改善,则应考虑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或适当延长抗体量值监测的周期(两周或一个月)。


